东莞音响设备涉及声学、电子学、信号处理等多学科专业理论,以下从核心知识点维度展开说明,帮助理解其技术原理与设计逻辑:

一、声学基础理论
1. 声音的物理特性
声波传播:声音以纵波形式在介质中传播,速度与温度、介质密度相关(如空气中约 340m/s),传播过程中会产生反射、折射、衍射等现象(影响音箱摆放与声场设计)。
频率与波长:频率决定音调(20Hz-20kHz 为可听范围),波长 λ= 声速 / 频率(如 1kHz 声音波长约 0.34m),影响扬声器单元尺寸设计(如低音单元需更大尺寸匹配长波长)。
声压与声强:声压级(SPL)以分贝(dB)表示,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基础(参考:0dB 为听阈,120dB 以上会造成听力损伤)。
2. 人耳听觉特性
等响曲线: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不同(如对 1-4kHz 最敏感,低频和高频敏感度下降),音响调音需通过均衡器补偿此特性(如哈曼曲线调校)。
双耳效应:依靠左右耳声音的时间差、强度差定位声源,是立体声、环绕声技术的理论基础(如 5.1 声道系统通过多扬声器模拟空间定位)。
二、电子电路与信号处理
1. 音频信号处理理论
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:
模拟信号:连续变化的电信号(如麦克风输出),易受噪声干扰,需通过滤波、放大处理。
数字信号:离散化的 0/1 序列(如 CD、MP3),需经 ADC(模数转换)、DAC(数模转换)处理,优势是抗干扰能力强、便于存储传输。
信号放大原理:
功率放大器(功放)基于晶体管 / 电子管的放大特性,常见拓扑结构包括 A 类(甲类,失真小但效率低)、AB 类(甲乙类,兼顾效率与失真)、D 类(数字功放,效率高但需处理开关噪声)。
放大电路需考虑增益、带宽、失真(THD,总谐波失真)、信噪比(SNR)等指标(如高端功放 THD<0.01%)。
2. 滤波与均衡技术
滤波器类型:低通(截止高频)、高通(截止低频)、带通(保留特定频段)、带阻(衰减特定频段),用于分频器设计(如二分频音箱通过低通 + 高通将信号分至中低音和高音单元)。
均衡器(EQ):通过提升或衰减特定频率段调整音色,分为图示均衡(固定频段)和参量均衡(可调中心频率、带宽、增益),常用于舞台音响现场调校。
三、扬声器与音箱设计理论
1. 扬声器工作原理
电动式扬声器:最常见类型,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振动带动振膜发声,其性能受磁路设计(磁体强度)、振膜材料(纸盆、金属、碳纤维等,影响频响与失真)、折环弹性等因素影响。
扬声器参数:
额定阻抗:常见 4Ω、8Ω,需与功放输出阻抗匹配(阻抗不匹配会导致功率损耗或失真)。
灵敏度:输入 1W 功率时,1 米处产生的声压级(单位 dB/W/m),灵敏度越高,音箱越易驱动。
共振频率(Fs):扬声器自由振动时的固有频率,决定低音下潜能力(如低音炮 Fs<50Hz)。
2. 音箱声学结构
密闭箱(Closed Box):箱体密封,利用空气弹性抑制扬声器后向声波,低频响应较紧凑但效率低。
倒相箱(Ported Box):通过倒相孔释放部分后向声波,增强低频量感(如倒相孔频率与扬声器 Fs 匹配时,低频增益提升),是家用音箱主流结构。
障板(Baffle):简单结构,仅为扬声器安装板,消除振膜前后声波干涉(适用于高音单元或开放式设计)。
四、系统集成与声学环境适配
1. 音响系统拓扑与匹配
信号链设计:音源→前级放大器(调音台)→周边设备(EQ、压缩器)→功率放大器→音箱,各环节阻抗、电平需匹配(如线路输出电平约 1V,麦克风输出仅数 mV,需通过话放升压)。
功率匹配:功放额定功率应略大于音箱额定功率(1.2-1.5 倍),避免过载失真或功率不足导致削波(削波失真会产生高频谐波,损坏扬声器)。
2. 声学环境影响与处理
房间共振(驻波):房间尺寸与声波波长形成共振,导致特定频率音量异常增大(如房间长、宽、高的 1/2 波长处易产生驻波),需通过房间声学设计(吸音棉、扩散板)或数字 EQ 补偿。
反射与混响:声波在墙面、地面反射形成混响,混响时间过长会导致声音浑浊(录音室需控制混响时间在 0.3-0.5 秒,音乐厅则需 1.5-2 秒以增强空间感)。
五、数字音频与现代技术应用
1. 数字信号处理(DSP)
利用数字算法实现滤波、延时、分频、动态处理等功能,替代传统模拟电路(如数字功放中的 DSP 可实时调整频响、相位),优势是精度高、可存储预设场景(如影院模式、音乐模式)。
常见 DSP 技术:
延时校正:补偿多扬声器系统中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差(如舞台主音箱与补声音箱的延时同步)。
动态压缩:当输入信号超过阈值时自动衰减增益,避免失真(常用于现场演出防止爆音)。
2. 音频编码与传输协议
编码格式:MP3(有损压缩,码率 128kbps)、FLAC(无损压缩)、DSD(高解析度音频,2.8MHz 采样率),影响数字音源的音质还原度。
传输协议:
HDMI ARC:支持多声道数字音频回传(如 5.1 声道)。
AES/EBU:专业音频数字传输标准,抗干扰能力强,用于舞台设备连接。
Bluetooth(蓝牙):消费级无线传输,常见编码有 SBC(基础)、AAC(苹果设备)、aptX(低延迟)、LDAC(高解析度)。
六、安全与标准规范
1. 电气安全
功放散热设计:大功率功放需考虑散热片尺寸、风扇转速,避免元件过热损坏(如 MOS 管结温需<150℃)。
过载保护:电路中加入保险丝、限幅电路,防止短路或异常电流烧毁设备。
2. 行业标准
音质评价标准:如 THD+N(总谐波失真 + 噪声)、频响范围(20Hz-20kHz±3dB 为高保真标准)。
电磁兼容性(EMC):设备需符合 EMI(电磁干扰)和 EMS(电磁抗干扰)标准,避免干扰其他设备或被干扰(如蓝牙音箱需通过 FCC、CE 认证)。